專業發展

主要內容

【2020年2月】結構化教學法返回

作者:一級職業治療師  梁智森

 

結構化教學法 (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),簡稱TEACCH,是一套經常應用於自閉症人士的訓練策略,由一位美國教授於1960年代針對自閉症人士的特性而設計及廣受推崇。而香港亦已經引入此訓練模式多年,同工普遍亦覺得甚有果效。

 

自閉症人士在學習上經常遇到的困難有以下幾項:

        (一)他們一般會難於接受語言上的指示或訊息,尤其是較抽象、比喻字句或一些反語,他們都會難以理解,但對於圖象的訊息便相對較容易接收及理解。   (二)他們對於環境或流程的改變表現固執,不希望會有改動或轉變,亦抗拒接受新事物,若有任何改變時會顯得不安,甚至情緒失控。

        (三)語言表達較弱,亦往往因為未能讓人明白自己的感受或要求而產生情緒。

        (四)容易分心,訓練時東張西望,搖晃身體,或容易受外界的聲音所騷擾,這也有可能與他們的感官需要或失調有關。

 

結構化教學法的概念正是透過環境及流程的設計,使訓練內容更有系統及規律化,讓自閉症的服務使用者更容易理解及跟從,盡量減少以上所提及的困難對他們的影響,期望增加他們的學習動機、自主性及自信心。   

 

環境上的設計

訓練室設計方面,盡量以簡潔為主,減少他們分心或減少引發他們某些固執行為,例如撕掉牆上的一些標示等。一般情況下,每位服務使用者會有自己專屬的坐位,讓他們感覺到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地方,而工作枱上的前方及兩旁亦可考慮圍上間板,使他們更專注。訓練桌旁可放置他的學習教具,較為理想的做法,可以用籃子或抽屜,按訓練的先後次序由上至下或左至右,一份一份的擺放好,物資存放會更有系統,亦增加其主動性。另外,訓練室內的佈局可盡量以用途劃分,例如設立工作區、遊戲區或寧緒區等,讓他們更容易融入訓練流程。

 

訓練流程設計

我們會因應個別服務使用者的能力,設計合適的訓練內容,而訓練內容亦應該盡量涵蓋廣闊的範疇,例如小肌肉訓練、大肌肉訓練、認知訓練、自理訓練等等,每天的訓練項目可以以圖卡表示,一個跟一個,清晰顯示於個人流程表上,由於他們的耐性及專注力一般較弱,因此每一個訓練項目不宜太久。

       

一般自閉症的人士會較喜歡獨處,不善與人溝通,但這不代表我們於設計訓練流程上要避免加入團體活動的元素,相反,在他們能力範圍下及導師在場的指導下,可嘗試安排一些團體活動,例如集體遊戲、手工藝小組等,藉此增加他們與人接觸的機會,學習正確的社交技巧。

 

視覺策略

自閉症人士往往對處理視覺訊息會較強,視覺訊息有停留的特性,讓自閉症人士有充分的時間,有效地分析和理解訊息當中的含意。因此結構化教學法會經常運用視覺策略的技巧。

 

 每一位服務使用者會擁有自己獨特的時間表,通常時間表會張貼於自己工作枱上前方,方便自己檢視及整理。時間表主要會以圖卡列明他們於每一個時段所需要處理的訓練項目,而每當完成一個訓練項目時,學員可將圖卡反轉或加上剔號,表示完成,這樣他們會更清楚知道下一項工作,甚至當日餘下的工作是甚麼,讓他們更有安全感,減少不安的情緒。

 

時間表旁亦可考慮因應個別需要,擺放一些溝通圖卡或溝通簿,內容可圍繞一些基本的需要及感受,例如去洗手間、飲水、唔舒服、開心、唔開心等等。目的希望讓自閉症服務使用者能主動表達自己的需要或各種感受,學習與人溝通,從而減少因為感到未被理解而產生的負面情緒行為。

 

其實每位自閉症人士都有他們獨特之處,不少更會擁有比平常人優越的才能及天份,只要我們能應用一套合適的訓練模式於他們身上,發掘他們的長處及潛能,他們定必比我們所想的走得更遠。